搜索
点击播放
主页 > 剧本 > 三句半剧本 > 青海地方曲艺

青海地方曲艺

发布时间:2020-05-04 11:48 作者:小品之家 阅读次数:

即将出版的《青海地方曲艺》文集,将对当前青海地方曲艺重新挖掘整理,并使近年来青海省曲艺创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到梳理。外文名称
Qinghai local folk arts

青海地方曲艺
文化保护级别
国家级非遗项目

曲艺数目
七种

目录
1简介
2曲艺形式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由青海省社科院、青海省民协、西宁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西宁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海地方曲艺》文集研讨会正式启动。

青海地方曲艺种类繁多,平弦、越弦、贤孝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地方曲艺是青海省民间艺术中的奇葩,深受群众喜爱,尤其是健康向上的曲艺,不但能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可以陶冶情操。在研讨会上,来自我省民间曲艺界的专家、学者们,讨论了当前我省曲艺发展过程中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折叠编辑本段曲艺形式
青海地方曲艺渊源流长,多彩多姿,是民族民间艺苑中一枝绚丽之花,在青海各族人民漫长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对研究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尤其对当地的文化史、民族史、民俗学方面的研究是一份必不可少的艺术性的活资料。现将常见的七种曲艺形式介绍如下:

青海平弦 青海平弦是青海地方曲艺中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它的曲调优美,绮丽典雅,曲词的格律严谨,诗词化程度较高,可以说是青海地方曲艺中的阳春白雪。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青海平弦获得了越来越多群众的欣赏和爱好,也可以称得起是一个雅俗共赏的地方曲种。

折叠青海平弦
平弦又叫"赋子",又名"赋腔"。这是因为在它的众多曲调中,最基本的一个曲调的名称叫做"赋子"。又因为它以西宁为中心流行于湟中、湟源、大通、平安、互助等湟水流域各族人民中,所以又叫平弦为"西宁赋子"。远在他乡的青海人世传子孙,叫它为"青海赋腔"。

青海平弦的伴奏乐器较本地其它曲种丰富,有三弦、扬琴、板胡、月琴、笛子、琵琶、二胡等等。其中"月儿"的伴奏风味独具。所谓"月儿",就是一只直径约3寸的小瓷碟子,演唱者用一根筷子将它挟在左手中,右手执另一根筷子敲击,准确地掌握全曲演唱的情绪与节奏,声音清脆,地方特色浓厚。?

青海平弦是属于乐曲式联曲体的一种曲艺形式。就是只唱不说,每个唱段都配有表达情绪与情节的固定的曲调,这些曲调又是早已成套的,十分丰富,段子内容就是用这种套曲的形式来表现的。它的传统曲目的内容相当多,其来源经初步考查上至唐五代间的变文(例如《孔子拜师》)、诗词;宋、金、元代的宝卷、诸宫调(例如《西厢记》),下至明清的弹词、民歌、小曲等等。在长期的演唱流传过程中,一代一代的民间艺术家们将它们吸收、融汇、变化、发展,至今已变得比较成熟和完美,其曲调曲目已很可观。?

青海平弦丰富的传统曲目与风格统一变化多姿的各种曲调相结合,能够较完美地表达人物的感情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些曲调被艺人称作"十八杂腔,二十四调"。实际上远不止此,现已记录到包括曲牌在内的各种曲调已有50多个。这些曲调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被艺人琢磨加工并吸收了民间和古代许多小调、小曲、戏曲、曲艺的曲调而形成的。?

就平弦的曲牌来说,已作记录的有20余支。这些曲牌古老但富有生命力,优美而不失活泼,高雅而不失生动。例如"清水令"、"小开梅"是古曲"新水令"、"小开门"的音变,是元杂剧著名曲牌之一。姑不论流传在平弦中变异多大,但保留至今,不但可喜,且非常可贵。其它如"离情"即北曲"利津";"?咏"即著名的"岔曲"。"柳叶青"、"梵王宫"的曲调出自越调,被民间艺术家们稍加变化,吸收在平弦中,风格统一,天衣无缝。?

艺术家们依照平弦表现题材的不同与曲调所表达的情绪的不同,将平弦曲目的段子,分为如下几类:?

赋子赋子是青海平弦中常用于叙事的曲调,是平弦的基本曲调之一。复杂情节的交待,较长的叙述段落常常由"赋子"来担当。赋子又因其种种需要的变化和差异分为一般赋子、单片赋子,三句半赋子。?

背工背工也是平弦曲调中主要曲调之一。背工曲调优美婉转,长于抒情。其中有单背工、双背工、跺字背工、催句背工。?

单背工是由七字构成句式,每六句构成一曲的唱段。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中的"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著名唱段,也是用今日平弦单背工曲调演唱的。其源流的研究,当是很有趣的事。?

杂腔所谓杂腔,就是除了原有的赋子,背工曲调外,还加进了许多其他曲调来演唱的平弦段子。杂腔是艺人们在演唱实践中不断吸收古代和民间小调小曲如《倒板浆》、《劈破王》等等,及其他曲艺曲种的曲调加以变化和创造的,如越弦中的《东调》、《扬点花》等等。

杂腔中有一些曲调在演唱时,除演唱者以外,乐队和听众可以帮腔和伴唱,这种演唱方式人称"拉稍子"。"拉稍子"很有特色,一唱众和,它缩短了听众和演唱者之间的感情距离,让听众随演唱者的情绪共入艺术佳境,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很有"现代剧场效果"的意味。?

"拉稍子"的部份,有的是"拉"情绪性的衬字,如《大字》曲调中感叹词"哎"被回环嗟叹,感慨不已,虽不着一词描写,但充分运用乐曲的手段,唱出了《西厢记》中老夫人种种复杂矛盾的心情;有的是"拉"衬句和衬词,如《莲花》、《偈子》等;有的则是重复前一唱句,如《银钮丝》、《凤阳歌》等曲调。

小点儿 又叫"京岔儿",它不表现大事件、本子故事,只表现某一情节或生活中的趣闻乐事、风光、掌故、逸事、离别、欢乐、京怨、祝福等等,篇幅短小。另一方面它的曲调中没有杂腔、赋子、背工中的曲调,其曲调与内容很相应,是许多完整的古代小曲、小调的流变,如《?咏》、《反?咏》、《阳调》、《夸调》、《五更鸟》、《百合调》、《兰城》、《茉莉花》等等。这些曲调或明朗欢快,或优美风趣,或缠绵绯恻,虽不用赋子、背工等基本曲调,但它与整个平弦音乐的风格是统一的。?

折叠小点儿
青海平弦每个段子的组成,在开头部份都配有叫做"前岔"的曲词,在结尾部份配有叫做"后岔"的曲词。?

所谓"前岔",就是为展开故事而服务的开头曲词,也就是故事起头的引子,犹如音乐的序曲。这种前岔有的内容是点题的;有的是说明时间地点的;有的是描写故事发生的特殊情境的;有的是哲理性的、警句式的等等,不一而足。"前岔"是平弦段子传统组成形式中固定的、必要的部份。例如《春景》这个段子,描写美好的春光,其"前岔"如下:?

"万物生辉,和风阵阵吹,细雨飘飘洒春梅。你瞧那:夕阳林外牧童归。"

这个"前岔"的构成形式,可以代表一般青海平弦段子"前岔"句子的构成格式。?

"后岔"是平弦唱段结束的曲词。从内容上讲,即故事的结束语,亦如音乐的尾声。"后岔"的内容有的是为故事做结论的;有的是说明告一段落的;有的是说明且听下回分解的;有的则给听众留下回味思考的余地的等等。?

所以,一个完整的平弦段子是由"前岔"和"赋子"或"背工"或"杂腔"或"小点儿"等类曲调加上"后岔"构成的。例如平弦小点曲目《醉打山门》就是以前岔--兰城,百合调,兰城--后岔几个曲调组成的。?

青海平弦是我省一份宝贵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尤其在地方音乐、古代音乐、民俗学、曲调学、地方志学等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

解放以来,青海平弦曾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许多有见地的文艺工作者不辞劳苦和挫折,将它的音乐和曲词进行了较系统的记录和整理,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平弦曲艺发展成为地方剧种--青海平弦戏。自三中全会以后,他们自行组织演唱,广大的青年爱好者也纷纷投师学艺,相继加入这支民间文艺队伍,给青海平弦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尤其是广泛的群众性演唱活动,将平弦及青海地方曲艺事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热潮。西宁市城北区文化馆1986年举办的"王子玉师徒演唱会",城东区文化馆1987年举办的"陈子璋先生逝世周年演唱会",听唱人次均在几千人以上,轰动全省,成为青海曲艺演唱史上的盛会。并且大力培养了曲艺新人,对青海地方曲艺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广大的民间艺人和民间文艺工作者们,也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向社会呼吁地方曲艺组织的归属,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支持等等问题。平弦等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将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青海贤孝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宋代大诗人陆游这首诗,也可以说是青海贤孝传统演唱方式的生动写照。在过去,贤孝均由盲艺人演唱,他们怀抱三弦,风里雨里辗转于村头店馆,街市门户,声声凄切糊口谋生。?

折叠青海贤孝
"贤孝"得名于它演唱的大部份曲目内容是弃恶扬善,表贤道孝,劝化人心。经考证,青海贤孝主要曲目源于古代的"宝卷"(古代经文演变来的一种曲艺品种),如《白鹦哥吊孝》即<鹦鹉宝卷>的变异本;《方四娘》即《四姐宝卷》的变异本等等。这些曲目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不平、理想和愿望,所以蕴有顽强的生命力而流传至今,成为我省一份古老而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讲唱艺术。?

青海贤孝可分为两大流派,即西宁贤孝与河州贤孝。西宁贤孝曲调悠长,娓婉动听,除了主要的"西宁贤孝"调以外,在发展过程中还包括老弦、官弦、下弦、莲叶儿落四个古代小曲的曲调,它们的音乐风格很统一。在这些曲调中,除了下弦调(如《林冲买刀》)是六字句式外,其余都是以七字句为基础的唱词结构。?

在西宁贤孝中,将长篇作品叫做"大传"(zhuán),有的大传作品可连唱七八个晚上。大传的特点是唱说间杂,说的部份叫"白板"。"白板"可以说到百句以上,很有"刚口"--即抑扬顿挫,是名符其实的讲唱文学。著名的作品有《白鹦哥吊孝》、《丑女识宝》、《四姐下凡》、《方四娘》、《丁郎找父》等等,不下百余部。短篇的作品称作小段儿,只唱不说,主要曲目有《白猿盗桃》、《谭香女哭瓜》、《芦花记》等等,已记录到50余篇。?

另一流派河州贤孝产生于与青海接壤的甘肃临夏,因临夏古称河州而得名。河州贤孝在青海流传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曲调流畅明快,临夏话语调的风味浓烈。唱调仍以七字句形式为基础构成,押韵格律灵活,十分容易上口。河州贤孝的曲目内容除了部份传统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的段子外,它以表现河湟地区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的段子最为著名,如表现清代撒拉族、回族人民起义的《河州事变歌》;民国初年西北军阀割据,民陷水火的《刘郁芬坐兰州》、《尕司令》;表现人民解放战争的《解放大西北》等等长篇段子。其中惊人的写实能力,诙谐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表现得有声有色,将人物刻划得呼之欲出,再现了人民群众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天才,也是具有很高价值的可信的历史的艺术性记录。?

青海贤孝曲调优美而流畅,善于叙事,表现曲折复杂的故事,刻划人物细致,富有浪漫色彩,艺人能随时随地现场发挥,想象力丰富,并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语汇,亦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间特色。近年来在表现题材,演唱形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出现了贤孝的表演唱,用西宁话演唱河州贤孝也得到了群众的喜爱和认可等等。音乐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如乐器方面除了原有的三弦、板胡之外,加了扬琴、二胡、大提琴等,使之表现力更加丰富起来。曲调在保持原有主旋律的特色下,也变得更加丰满和优美,群众的演唱活动也很普及。青海贤孝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和地方专业艺术团体演出中很有特色的一枝民间曲艺鲜花。

青海道情 道情是全国各地普遍流行的曲种,流行在什么地方的道情大致上就以当地地名来命名。所以,我们青海的道情就叫"青海道情"。?

折叠青海道情
"道情"渊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家诵唱的经文及曲调。远在南宋时代,就已有了"渔鼓简板唱道情"的记载,现在流行全国各地的道情都受到当地不同曲艺曲种、戏曲、民间小调、牌子曲等的影响,并与它们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形成了本地特有的道情及其风格,青海道情亦如是。?

无论青海道情、全国各地的道情曲调上有着怎样的不同,但是都有渔鼓和简板这两件伴奏乐器,形成了道情这一曲种别具一格的特色。这两件乐器的存在也说明了"青海道情"渊源流长,形式古朴,是从内地传来的。青海民间文化源流探讨中,道情的流传也是中原文化传播的一个活例证。所谓"渔鼓",是用四尺多长的一段竹筒,两头绷上皮子,负靠肩上,用手指敲击,有的还在筒上装有几对小镲钹,嘣嘣嚓嚓,节奏鲜明,颇具有古风。所以许多地方又把道情叫做"湟鼓",如《湖南渔鼓》、《丹阳渔鼓》等等。另一乐器叫做"简板",是两块一尺左右的响板,形似琵琶,边方直,小头略下处有孔眼,用丝绳或绸带穿起,相互间留一定间隙,如竹做快板一样,执在手中摇打,声音清脆而响亮。其它伴奏乐器有四弦板胡、笛子、碰铃、三弦等等。?

"青海道情"的句式一般是上下对句的七言句子,但是它的段落构成很考究,有说白、韵白、念诗和唱词。在说、韵、唱之间还配有随合故事情节发展情绪的当地民歌、小调、牌子等乐曲间奏,十分中听,唱词部分用的道情调分为"阴腔"和"阳腔"两类,这两个曲调可单独用,也可以交替用,两调风格统一,优美委婉,颇具咏诵之风。整段故事的演唱过程中,韵白与唱词部分,不断交替出现,成为讲唱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形式。从许多传统曲目看,其中韵白、说白、念诗等等格式。显然有文人沾手的痕迹,在演唱的变化中,由于这些部分不够通俗,失掉了民间艺术的特点,艺人们常常略去不用或只用一二。现在"青海道情"的演唱除了某些传统段子外,新创作曲目已摒弃了"韵白"等部分,开口即唱,也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青海道情"的书目也很可观,现见到的已有30余部,如《湘子传》,篇数长达5000行,神话色彩浓郁、想象力丰富,通过湘子出家的故事,对封建礼法的罪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愿望和要求。其它作品如《无量传》、《卖药》、《崔家巷》等等,在语言、历史、神话传说、民俗、美学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和欣赏价值。现代创作的许多段子歌颂了英雄人物,反映了当前生活现实,表彰了四化建设的新风尚、新事物等,给"青海道情"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艺术上进行了演唱方式、音乐唱词等方面的革新,使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曲种得到了不断地发展。

打搅儿 "打搅儿"是青海地方曲艺中一个很别致的曲种。篇幅短小,风格诙谐、幽默。?

折叠打搅儿
早年"打搅儿"是在演唱长篇曲目的间歇中演唱的,当演唱到大传贤孝中那些悲苦的情节时,听众歔欷感叹,哽咽哭泣,说唱只好中断。这时艺人便说:"打一个搅儿吧"!就是另外唱一个节奏明快而逗趣儿的小段儿。为了使听众情绪上得到调解,气氛上得到缓和。之后,再把演唱继续下去。从说唱的连贯性来说,这一停顿是打扰了故事情节的连续发展,所以,把这类小段曲目叫做"打搅儿",其含义是不属于正式演唱的故事。后来,"打搅儿"的曲目逐渐增多,独自形成以讽喻见长,以幽默风趣为格调的一个曲种。它在河湟流域广泛流传,而在甘肃临夏地区,由于语音的变化将"打搅儿"舍弃了儿化音叫做"打调"。?

青海"打搅儿"的曲调是由越弦曲艺中的"莲花"调为主旋律,在节奏上进行了创造变化而形成的。其节奏感强烈,明快而跳跃,很适宜表现那些风趣、滑稽、幽默的故事内容。它以大胆泼辣、幻想、夸张的手法,讽喻生活中各种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为主题,以独特的手法,表现了生活的种种情趣,认识和观察,经验与知识。在"打搅儿"的欢笑声中,人们不仅得到了艺术的享受,也收到了寓教于乐的社会效果。?

"了,了,了么了,你的曲儿下去了,我的搅儿上来了。打一个搅,没啥搅,胳里胳劳寻一个。一肚子,两肋巴,家里还有两风匣,随手带上两疙瘩。要唱唱得干干的,要搅搅得乱乱的,涎水淌下两罐子。"这就是"打搅儿"的开场词,这开场词,几乎运用于每首"打搅儿"的开头,幽默的语言加上欢快的曲调,会使听众的情绪很快来一个转变,表明下面的讲说内容将是很风趣的。"打搅儿"的曲目很丰富,目前已经记录到近百个段子,表现题材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表现劳动人民生活趣事,给以讽劝和规戒的如:《懒大嫂》、《还帐》、《骂鸡》、《降光棍》等等。?表现民间口技的如:《飞凤凰》、《念韵儿》、《数星星》等等。?

表现山川风物及民俗的如:《浪殿》、《闹房》、《数花》、《数山》、《上寿》等。?评说时政,表达劳动人民愿望的有《抓夫儿》、《土改》、《洋打扮》等。?

表现劳动人民智慧和想象力的如:《数黑》、《抓药》、《怪姐儿》、《馍馍造反》等。新创作的《近亲害》、《要优生》、《相亲》等等,也很好地表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些曲目语言生动通俗,韵律优美流畅,比喻形象,想象力奇特,语言诙谐,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青海越弦

越弦又叫"月弦"、"月调"、"背调"、"越调",也称"座场眉户",在陕西、甘肃、新疆的汉族群众中叫做"曲子"。?

青海的越弦据初步追索,约在清代中期由陕西传入。所以,青海越弦的主要曲调名称、主旋律、唱词的句式规律、韵律等等与陕西眉户基本相同。青海著名越弦艺人郭福堂,早年曾在陕西马大辫子门下学艺,足迹遍及陕、甘、青各地。越弦在青海的发展过程中艺人辈出,如:李德明、刘保儿、何海峰、吉海峰、谢长德、张其山、陈玉德、沙有连、李旺春、李进春等等。这些民间的艺术家们,吸收了大量的青海民间小调及古代小曲,从唱腔、道白、语言、风格诸多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演唱实践,并加以丰富和改造,以至形成了今天独具浓厚乡土风味和地方特色的越弦曲种。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青海越弦的演唱历来极少专业艺人,也没有长期固定的演唱团体,大多数艺人的演唱活动是自乐班方式。?

在越弦发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青海眉户戏,俗称"小戏"。现在越弦和青海眉户戏是并存的,二者并不排斥。差别在于越弦仍然是一人多角,不扮相演出的座场曲艺形式,没有道白或极少道白,没有打击乐器等等。而青海眉户戏已成为扮演角色、有道白、有表演、有打击乐的联曲体戏曲剧种,二者在语言和主要曲牌的应用上是相同的。从青海越弦内容方面的粗略考查,传统段子的故事出自唐宋传奇、金元杂剧、明清小说、近代民间生活故事等等。在来源上,许多曲目是明清小曲的原本,大多数本子来源于秦腔本子的改编。但是在越弦这一曲种里,尤以表现民间生活故事的题材见长,这也是越弦为广大群众传唱的原因之一。其曲目如:《小姑贤》、《花亭会》、《春秋配》、《冯爷站店》、《张连卖布》、《亲家母打架》、《下四川》、《刻财鬼》等等,均是青海越弦中流传普遍的作品。由于越弦从题材表现方面接近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语言通俗,曲牌上口,流传得很广泛。?

青海越弦是乐曲式联曲体的一种曲艺形式。曲调众多,流畅动人,表现力丰富,刚柔兼备,优美舒展,抒情叙事俱佳,深为我省农业地区广大群众所喜爱。它的曲牌和主要曲调有50余个,伴奏乐器有三弦(1、5、1)、板胡(正弦定弦5、2;反弦定弦1、5)、二胡、水子(碰玲)、梆子、笛子等等。早期演唱者自弹三弦演出,后来由演唱者敲击水子,还加进了其它乐器(如板胡、二胡)的伴奏。演唱方式一般的是一人多角或二人、三人的联唱等等。座场演唱,群众围观,是越弦演出的一大特点。?

一个越弦段子一般由前岔--前背工--其它主要曲调(如:五更、西京、岗调、紧诉、慢诉、东调、剪靛花等等)--后背工、后岔构成。作为音乐部分的曲调与曲词紧密结合,是表达情绪的有力手段,所以曲词受到曲调的限制,有着比较严谨的格律,要求曲词合章押韵,按其格律填词。词语又要求通俗生动,近如口语,没有咬文嚼字,冷僻酸涩的痕迹,具有民间文学语言特征,如"紧诉"、"慢诉"、"西京"、"岗调"、"莲花"、"东调"、"太平"等主要曲词,都是以七字句为基础(也可用十字句)上下两句相押的对句或一、二、四句押韵的民歌体例。还有许多曲调如"剪靛花"、"银纽丝"、"五更"等等则是词的长短句体例。?

越弦段子一般是按曲牌要求的格律写成的,语言通俗形象,在那些民间艺术家的口中妙语如珠,出口连相,真切生动,合撤押韵,成为我们向民间艺术学习优秀传统的好材料。?

青海越弦作为一份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论从民俗、文学、艺术形式,还是从音乐、演唱艺术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艺术借鉴作用,是一份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料。

倒江水 "倒江水"这种曲艺形式,顾名思义,形容艺人的讲唱十分流畅,如江水滔滔一泻不止。但也有另一种说法,"江"字可作"浆"字,"浆水"是河湟地区群众用白菜淹制的一种特殊浆汁,有酸味,可作消暑饮料,也可做各种浆水面食。浆水倾倒起来如醪如汁,不了不绝,汨汨不断,故将这种说唱可叫做"倒江水"。这两种说法都很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曲艺形式的讲唱特色。?

折叠倒江水
倒江水是类似快书、顺口溜的一种诵说曲艺艺术。它押韵十分灵活,节奏不如快书明朗,但韵味非常浓厚。艺人手拿两个碰铃(方言叫盏儿),无论在大街小巷、庙会街市、炕头田间,敲起碰铃,就可作场开讲,听众纷纷围拢,专心聆听,喜形于色,笑声不绝。其方言特色和乡土气息醇厚浓烈,加上艺人具备见景生情,出口成章的即兴编词才能,句句生辉、妙语如珠。如:《马步芳出逃》中描写解放大军已兵临城下,马步芳仍官迷心窍,在兰州上任西北军政长官时说:"兰州事杂人口繁,要想统治难上难。虽然名义上当长官,人心不顺也枉然。这才是癞哈蟆过门坎,又蹲尻子又蹲脸。"

"倒江水"反映的内容很广阔,从贺词颂词、生活趣事、民间掌故、人物描摹到历史事件、新闻时事、山川景物无一不在它表说的范围之内。其显著特点是反映现实生活十分敏捷。如反映清末青海湟中农民起义的《元山造反》、《董蜡匠》;反映民国初年西北地区政治紊乱状况的《国民军到青海》;青海人民获得新生的《解放青海》等等,都是及时编唱,脍炙人口而广泛流传的作品。?

倒江水的著名艺人老万,因抨击时政,被马步芳抓去问罪。老万十分机智,当他见到马步芳时,就"倒江水"说:"骡子驮的迫击炮,主席不杀我的我知道……"其幽默风趣,外褒实贬的语言,弄得马步芳十分尴尬不好下台,只好给老万赏了20元大洋了事。由此可见艺人的辨才和胆识。?

"倒江水"因艺人即兴编唱的特殊才干难以师承,加之历来对民间艺术的藐视,一直没有得到搜集记录的机会。当老万去世之后,曲种濒临失传。?

目前,在少数民间文艺爱好者中间,口头保留了老万作品的一些片断。著名平弦老艺人王子玉先生亦能学演老万当年表演"倒江水"的一些曲目,其中《初看飞机》片断,描写了青海天空第一次出现飞机时,西宁各阶层市民争先观看的好奇情况,描摹了种种人物的形态从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其现实。他表演《训练壮丁》片断,描写老百姓被抓壮丁的苦难生活,笑声中的深深痛苦,令人深思。

太平秧歌 太平秧歌也叫"太平歌"、"唱秧歌"、"秧歌儿",在西宁地区最为流行。?

折叠太平秧歌
"唱秧歌"历来被认为是祈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盛世祥兆,也是一种街头巷尾的群众曲艺演唱活动。过去西宁的东大街、大十字、小什字、兵步街口、西大街、府门街、大同街口等处,都是演唱太平秧歌的传统地址。?

太平秧歌的演唱时间很特殊,只在正月里才演唱,正月初一至十五是演唱高潮期,十五一过,要听"唱秧歌"只好等到来年这个时候。

太平秧歌不是岁时歌谣,而作为地方曲艺,是因为它具备讲唱文学与讲唱艺术的特点,并且有数量可观的传统作品,内容很丰富。如有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吉祥颂词《太平年》;表现人们热爱生活、风趣幽默的《白婆娘》、《黑婆娘》;针砭时弊的《抽洋烟》、《耍摩登》;表演口技的《飞凤凰》;具有讽刺意义而诙谐的《错中错》;歌唱新生活的《要土改》等等。多数段子则演唱的是长篇历史故事如《三国》、《宋将》、《东周列国》等等。亦有不少神话故事如《封神》、《白蛇传》等等。其中有一个中篇段子叫《沙陀国搬兵》描述西突厥后裔李克用在唐代的生活历史。李克用曾被封为李晋王,近年我们已在文物考古方面发现了李晋王子孙在明代的钦赐铁券,从而印证了这部作品是一份宝贵的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资料。从文艺作品的角度来看,它的语言通俗,描述真切,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通俗文学作品。?

太平秧歌的词句通俗生动,一般以七字句为基础构成,上下句押韵或一、二、四句押韵均能演唱。伴奏乐器十分简易,只有鼓和镲钹。

太平秧歌的演唱形式很自然,开场前打起阵阵鼓点,招来围观的群众。然后唱家们争先竞唱,或独唱或对唱。虽然是只有一个秧歌调,只在段落之间有鼓钹伴奏的清唱,但它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以语言取胜,所以听来并不单调乏味,反而听得字字分明,亲切感人而又余味无穷,有的唱家可连唱数个夜晚,听众兴味不减。演唱者一直夹在群众中间,与听众的感情交流十分融洽。这种演员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演唱方式,很受群众欢迎,不愧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群众文化娱乐形式。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