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指示(stage directions)是戏剧名词,剧本里的叙述性文字说明。内容包括对人物的形象特征、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和场景、气氛的描写,时间、地点、动作的说明以及对灯光、布景、音响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等。它是剧本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段。中国传统戏曲剧本中的"科"或"介"也属舞台指示。
实质
戏剧名词
性质
剧本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段
目录
1规则
2特性
3规则例外
4作用
5立意
6结构特色
折叠编辑本段规则
威廉·阿契尔在他的《剧作法》中,曾对于舞台指示语提出了两条规则:
第一,"它们必须永远是无人称的。"
第二,剧作家在写舞台指示语时"应该尽可能排除舞台概念",即他不能将舞台指示语中必然涉及的剧情发生的地点、环境等当作舞台上的东西,而应该当作实际世界中的东西"来拟想和描写"。
折叠编辑本段特性
这两条规则,前者是从戏剧艺术的特征出发对戏剧文学文本提出的要求。戏剧表演的展示性,要求作为戏剧演出脚本的戏剧文学文本中的一切,都应该是客观的展示,而不应该是主观的讲述,这也是戏剧文学文本与小说文本的一个显著的区别。两条规则中的第二条,则是为了避免剧作家在剧本创作中陷入对于"剧场性"的追求。
对于"剧场性"的追求,会使剧作家过分地依赖舞台物质条件如声、光、电或巧妙的布景装置等,去造成某种剧场效果。在阿契尔看来,剧作家对于"剧场性"的过分追求,会分散观众对于正在进行着的剧情本身的实质的关注。
折叠编辑本段规则例外
剧作家当然不一定要严格遵守阿契尔提出的规则。比如既然是供演出用的脚本,剧作家在写舞台指示语时,就不可能完全排除对于舞台置景、灯光及音响效果等的考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两条规则可以弃之不顾。总的说来,好的舞台指示语仍然应该是高度展示性的,而它所展示的,大体上也应该是现实生活场景在舞台上的再现。剧作家在作舞台指示的时候,没有小说家那样的可以自由选择叙事视点进行主观讲述,并借助不同的艺术手段来发表自己的议论的自由,同时,他的舞台指示也不应该仅仅只是舞台置景的说明。
折叠编辑本段作用
一般的读者在阅读剧本时,对于幕前舞台指示语常常会匆匆浏览而过,而不大有耐心去细致品味。个中原因,大约主要是因为读者很清楚地知道戏剧总是通过人物表演来展示剧情的,他们宁可直接"观看"人物的表演,而似乎是剧情以外的,主要是对导演和演员作出某种提示的舞台指示语,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其实,对于剧本阅读者来说,舞台指示语无论如何也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就幕前指示语而言,它告诉读者的也不仅仅是有关导演和演员如何进行舞台分割或如何利用演出空间、如何表演的问题,更重要的,它展示的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即人物行动的具体环境。由于人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因此,舞台指示语所作的空间展示,也会成为我们体察人物、解读文本的向导。
《上海屋檐下》的幕前指示语就有这样的作用。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剧作家在舞台指示语中展示的这个阴暗、拥挤、杂乱的特定的舞台人物活动空间,实际上是30年代最底层人生存空间的一个缩影,它显示的是最底层人在贫困、饥饿中艰难挣扎的生存境遇。生活在这个弄堂房子中的五家人家过着他们各自的日子,他们有他们各自的烦恼,有他们各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有他们各自对于生活的无奈、悲哀和虽然渺茫但又不能不有的企盼。但是,他们所有的问题和烦恼,他们各自的喜怒哀乐乃至对于生活的企盼,其实都聚焦于那个充满忧患且灾难深重的时代,都与他们共同的生活境遇密切相关,且都来自这一生存境遇的压力。通过这出戏"反映上海这个畸形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了这个大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正是《上海屋檐下》的立意所作。不用说,对于这一立意的解读,在相当的程度上,也有赖于我们对于剧情展开的具体环境的把握。
折叠编辑本段立意
从《上海屋檐下》的舞台指示语看该剧本立意
《上海屋檐下》的舞台指示语,大体符合阿契尔提出的规则。说它大体符合规则,是因为从"横断面"、"来往的人物",以及以舞台台口为基准用到的"右侧"、"左侧"、"向左"、"再左"、"最左"等语词,会让我们注意到这是一段舞台指示语,同时,段落中的有些地方,比如"因为他老是爱哼《李陵碑》里面的……词句,所以大家就拿李陵碑作了他的名字"、"从一张写字台和现在已经改作衣橱用了的玻璃书橱看来,可以知道……"等解释性的句子,也让我们看到叙述人(剧作家)的影子。但整体上看,它仍然是一段30年代上海最底层平民杂居的"弄堂房子"以及住在这房子中的人们的一种展示性描述,一楼一底的屋子,楼下有客堂和灶披间,侧面有"勾配很急"的扶梯,楼上有阁楼、前楼和亭子间,前后配以小天井。这是典型的、当初只为一家一户设计的上海弄堂房子。现在这仅为一家一户设计的房子却被五家挤住,而且房子已经破败。灶披间住进了四口之家,唯一一个供水的龙头移到了屋外;楼梯已被踏成圆角且被补过;挂满淘箩、蒸架、尿布等杂物的亭子间窗口、已经破了一半而未更换的灯罩、不开灯时看不见任何东西的"后间"、天井雨披下堆放着的破旧家具、煤炉、板桌……,多么阴暗、拥挤、杂乱!
折叠编辑本段结构特色
令人感兴趣的是,细心的读者从我们选取的《上海屋檐下》这一部分幕前舞台指示语,还可以发现这部剧作通过舞台空间的处理体现出来的结构特色。这部剧作的出场人物有十多个,涉及到五个家庭的生活。但是,剧作家不是以中心事件或者集中的戏剧冲突为线索来结构全剧的。这部三幕话剧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可以联结五个家庭,从而将上场人物集中在一起的事件或冲突,它只是挤住在这座上海弄堂房子中的五个虽有来往,但又各自独立的平民家庭生活的展示。剧本借助舞台空间的分割将剧中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联结为一个整体,这就是舞台指示语中特别提示的"横断面"起到的作用。一楼一底的房子横面剖开。楼下灶披间是小学教员赵振宇一家,相连的客堂间里则是二房东林志成一家。楼上除"李陵碑"栖身的阁楼无法看见外,另外两家都在观众视线能及的"横断面"之内。施小宝居住的前楼与楼下的灶披间、客堂间一样,正在剖面上,而黄家楣一家居住的亭子间虽无法剖面展示,但开着的窗户也能让观众看到室内人物的活动。这样的舞台空间安排,使剧情发展过程中无须借助大幕启、落来进行空间转换,人物可以在立体分割而成的不同空间中或同时动作,或交替活动,形成同一舞台场景中的多空间展示。这样一种戏剧结构方式,对于实现剧作家设定的从小人物的生活来反映一个大的时代的创作目标,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而且,这种结构方式不仅充分地利用了舞台空间,实际上还大大扩展了舞台空间的有限容量,成为剧作家的一种成功创造。